社院故事: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作品“延安窑洞对”

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每一位学员,对这组雕塑必不陌生。这组名为“延安窑洞对”的雕塑,静静地树立在社院校园一角,每天陪伴学员迎接晨曦、送走暮霭。看到它,你自然好奇这组雕像的来历和它背后的故事。

“延安窑洞对”的故事

1945年重庆国讯书店出版发行的黄炎培著《延安归来》。书中记载了这个著名的“窑洞对”故事。

1945年7月1日,抗战胜利前期。中共中央所在地延安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黄炎培等6位国民党参政员。他们应毛泽东主席之邀,以私人名义飞赴延安考察。7月4日下午,毛泽东邀请黄炎培等人到他住的窑洞里作客。

当毛泽东问及黄炎培来延安所见所闻的感受时,黄炎培直言相答:“我生六十余年,耳闻的不说,所亲眼见到的,真所谓‘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一家,一团体,一地方,乃至一国,不少单位都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的支配力。

大凡初时聚精会神,没有一事不用心,没有一人不卖力,也许那时艰难困苦,只有从万死中觅取一生。既而环境渐渐好转了,精神也就渐渐放下了。有的因为历时长久,自然地惰性发作,由少数演为多数,到风气养成,虽有大力,无法扭转,并且无法补救。

也有为了区域一步步扩大了,它的扩大,有的出于自然发展,有的为功业欲所驱使,强求发展,到干部人才渐见竭蹶,艰于应付的时候,环境倒越加复杂起来了,控制力不免趋于薄弱了。一部历史,‘政怠宦成’的也有,‘人亡政息’的也有,‘求荣取辱’的也有。总之没有能跳出这周期率。中共诸君从过去到现在,我略略了解了的,就是希望找出一条新路,来跳出这个周期率的支配。”

对黄炎培的这一席耿耿诤言,毛泽东庄重地答道:“我们已经找到新路,我们能跳出这周期率。这条新路,就是民主。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

不忘初心,重提“窑洞对”

2012年12月底,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走访了各民主党派中央和全国工商联。

在民建中央,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当年毛泽东和黄炎培在延安窑洞关于历史周期率的对话,至今对中国共产党都是很好的鞭策和警示。这是中共中央高层第一次与民主人士畅谈中国民主的发展方向,也是中国共产党一次成功的统战工作。这次会谈,让身处国统区的民主党派和民主人士、爱国人士充分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雄心壮志。

半个多世纪以来,各民主党派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中发挥着重要力量。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作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统一战线性质的高等政治学院、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统一战线人才教育培养主阵地,始终坚持“社院姓社”,强化政治共识教育,突出统一战线特色,培养了一大批同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亲密合作的高素质的党外代表人士。

窑洞问对,不忘伟人教诲

2013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邀请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常委、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美术馆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以“延安窑洞对”为题创作一组雕塑,立于校园重要位置。

为确定关于延安“窑洞对”雕塑作品的创作思路,吴为山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力求更加准确地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堆积如山的文字资料和设计草图中,吴为山从历史真实的记录入手,对人物性格、人物语言甚至习惯性动作,包括人物的年龄、阅历、谈吐甚至爱好都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本人也曾说:“在中国近现代史人物的塑造上,我塑过中国共产党的领袖,也塑过不少民主党派人士,但将民主党派人士和中共领袖塑成组雕,还是第一次。”

最终,这组高2.6米,以1945年7月毛泽东与黄炎培在延安关于“历史周期率”的著名对话为题材的“延安窑洞对”雕塑,生动再现了毛泽东从容、自信的形象和黄炎培期待、信赖的神情。

在将近3年的创作过程中,吴为山教授将自己对那段历史的深刻领悟,包括对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解都融入到了作品中。

今天,“延安窑洞对”雕塑矗立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这个有着60多年历史的学院里,生动诠释着这样一个信念: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和基础,是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根本保证。

窑洞年代虽然已经远去了,但它的精神将永远激励我们为实现中国梦的伟大理想奋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