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院人物·孙晓村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编者按:2020年1月9日,《团结报·文史周刊》刊登了中央社院原党组成员、副院长蔡福金与中央社院教授吴乃华的《孙晓村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一文,记述了孙晓村院长与社院之间的感人故事。现全文转发,以飨读者。


孙晓村(1906~1992)浙江余杭人。1949 年参加民建,历任民建全国会务推进委员会委员、常委,民建总会委员会常委,民建第一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第二届中央委员会常委、秘书长,第三届中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第四届中央委员会副主席、执行局主任,第四、五届中央咨议委员会主任。

1949 年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财经委员会委员、财经计划局副局长、北京农业大学校长、中国银行常务董事、中国国际信托投资公司董事。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全国工商联第三届执委,第四、五届常委。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三、四、五、六届全国政协常委,第七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1983 年至 1991 年,民建中央副主席、著名爱国民主人士、农村经济学家孙晓村主持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并于 1984年起担任院长。在这九年时间里,孙晓村对民主党派和统战干部的教育培训工作,作出了卓越贡献。


1. 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


1983 年,孙晓村主持中央社院工作后,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作为工作指导方针。一方面他要求学院工作人员在各项工作中切实注意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方向;一方面每期班开学、结业典礼,他都亲临讲话或做书面发言,结合自身在新旧社会的经历和多年的工作体会,要求学员们努力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进行自我教育,忠诚于社会主义事业,坚定不移地同中国共产党长期合作。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现代化建设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孙晓村认为,对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来说,进行政治培训是十分必要的。第一,在新形势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对于民主党派成员来说,如何更好地认识形势,发挥作用,迫切需要重新学习。第二,随着爱国统一战线的深入发展,统战对象的范围扩大了,各方面成员更多了。因此,组织和帮助他们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是新形势下开展统战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第三,新时期以来,各民主党派都换届建立了新组织,也吸收了新成员,增加了新干部,在统战系统和民主党派新老交替的时期,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的优良传统和经验,迫切需要加强对这部分人的培训工作。第四,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根本目标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孙晓村提出,作为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联合党校,社会主义学院有自己的特殊性质,应该办出特色。他强调,社会主义学院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另一方面,在办学和建设的一些重大问题上,要多与民主党派协商,多通报情况,多听取意见。在他的建议和主持下,社院形成了每年年终召开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人联席会议的制度,向各民主党派中央负责同志汇报社院办学情况,听取意见,改进工作。


2. “一个中心,三个服务”


中央社院复校以后,孙晓村和其他领导经过调查研究,集思广益,提出了“一个中心,三个服务”的工作指导思想:即以教学为中心,为教学服务,为学员服务,为党的统一战线工作服务。孙晓村说: “要告诉我们社院全体同志,一定要牢固树立以教学为中心和做好‘三个服务’的思想,这个口号叫响了,在大家的头脑里扎实了,我们社院的全体同志就会紧密地团结在一起,一门心思扑到教学工作中去,完成党交给我们的任务。”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孙晓村就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建设和发展问题,在全国政协六届五次会议上作了专题发言。他全面说明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历史、现状、当前任务和长远规划,阐明了新时期统战工作对办好社院的要求,热切希望有关部门加强对社院工作的领导,帮助社院解决工作中的困难。他不顾年迈体弱,亲自过问教学工作,从租借教室、教师队伍建设、拟定教学计划、课程设置到学员的学习条件、学习辅导等等,都倾注了大量心血。遇到困难,他总是千方百计想办法加以克服,率先垂范, “这事由我办”,成了他的口头禅。

他强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要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基本理论为主课,紧密结合形势任务进行教学。主要设置三类课程:一是马列主义基本理论及形势任务教育课;二是统一战线基本原理和统战工作实践教育课;三是民主党派史和党派工作研讨课。孙晓村十分尊重教师,为了请到高水平的兼职教师,有时他甚至亲自前去邀请。为了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对统战工作的了解,孙晓村主张教师要定期进修,利用假期到各地去,向地方社院的同志学习,搞调查研究,并听取已结业返回岗位的学员的意见,了解地方同志的反映,以改进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3. 大公无私 廉洁奉公


孙晓村 1979 至 1987 年担任第三、四届民建中央副主席,1984 年起担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院长,1988 年担任全国政协第七届委员会副主席。他的职务和地位很高,名望也很高,但他严于律己、艰苦朴素、廉洁自律的高尚品德却始终未变。

1983年,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复办后,建设新校舍的任务十分紧迫和艰巨,困难很多。孙晓村以献身统一战线教育事业的精神,千方百计想办法克服困难。校舍基建的重要事项,他总是亲自过问,研究解决。他经常带病亲临工地,检查工程进展情况。孙晓村对新校舍的配套建设想得十分周到。他说,社院的学员层次高、年纪比较大,新校舍的建设一定要适合这个特点。设计方案由他亲自审定,他要求主楼、教学楼、图书馆、学员宿舍、礼堂、食堂等建筑之间必须要有走廊相通,使学员在校学习、生活感到很方便。1988年,当社院基建遇到经费不足的困难时,他亲自给中央有关领导写信,反映情况,使经费问题很快得到解决。1990 年,新校舍建设又遇到了水、电、气供应的具体困难,孙晓村再次给中央和北京市有关领导写信,很快解决了问题。孙晓村一心为了中央社院的建设,甚至在住院作胃平滑肌瘤切除手术期间,仍惦记社院新校舍建设,多次打电话询问工程进展情况和遇到的问题,委托其他领导找有关方面帮助解决。

孙晓村从不计较个人的生活待遇,不搞特殊。他是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的院长,社院的同志看他的住房实在太小,几次要给他调到比较宽敞的房子,他都婉言谢绝。根据全国政协副主席的职务,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他可以住“四副两高”的房子,而他一直住在民建中央的普通职工宿舍。他说: “我们老两口住在这里很好,没有必要再调房子。”孙晓村办公室的地板漆剥落了,社院的同志要给铺地毯,被他坚决拒绝。他说:“社院的钱要用在教学上。”过年过节,学校送去的副食品也被他谢绝,他总是要求把他这份副食品送给更需要的同志。在北京大多数百姓家庭已经看上彩电的时候,孙晓村家里仍然使用一台 12英寸的黑白电视。他家里的家具也是用了几十年的一些旧家具。

为了照顾孙晓村和他的夫人的饮食,学院按规定派去一位炊事员为他们做饭,但他却把炊事员派到食堂工作,而他们仍然天天坚持到职工食堂排队买饭。孙晓村夫妇身边无子女,唯一的女儿远在浙江。学院考虑到他年事已高,身边需要有人照顾,想把他的女儿调到北京工作,统战部领导也同意,并要求尽快解决。但几次与他商量,都被他婉言谢绝。他认为女儿是党培养多年的知识分子,应该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不应因为照顾父母而耽误工作。

孙晓村一心扑在社会主义学院的事业上,呕心沥血,鞠躬尽瘁,直到 1991年 5月病故。他生前嘱咐,后事从简,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不开追悼会,遗体捐献给医院供医学研究之用。他几十年如一日,位高不自居,名重不自恃,谦虚谨慎,平易近人,克勤克俭,廉洁奉公。

(作者分别系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原党组成员、中华文化学院原副院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