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翁贺凯:彰显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编者按:11月8日至11日,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在北京胜利举行。连日来,全会精神引发中央社院教师学习热潮。小编特组织编发一组学习宣传六中全会精神理论文章。今天发布的是中央社院中华文化教研部副主任翁贺凯教授的文章《彰显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文章如下:

彰显历史自觉和文化自信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中华民族具有深邃历史思维,马克思主义本身就高度重视“历史科学”之重要性,中共继承了中华文明与马克思主义重视历史学习和研究的传统,一贯强调总结经验、鉴往知来,具有高度的历史自觉。在中共成立一百周年、“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交汇的历史时刻,中共十九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蕴含了丰富的历史与文化内涵。

从历史的“长时段”看,此前中共在其百年历史上还制定过两份关于历史问题的决议:即1945年六届七中全会通过的《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1981年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与前两次历史决议主要总结党的历史教训、分清历史是非不同,这次的《决议》侧重总结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

就“短历史”而言,今年是中共建党百年的历史性年份,也是所谓“党史学习教育年”,中共中央在全面推进各项工作的同时重点抓了“三件大事”——年初启动党史学习教育活动,年中隆重庆祝中共成立百年,年末召开十九届六中全会、制定总结中共百年奋斗重大成就与历史经验的《决议》。“三件大事”共同聚焦同一个主题——历史,共同指向同一个目的——以史为鉴、开创未来。因此,《决议》亦可被视为今年这个历史性的“党史学习教育年”的总结性理论成果。

关于中共百年奋斗成就的历史概括,《决议》延续了习近平今年七月一日在庆祝中共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的基本框架,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鲜明主题,贯穿百年党史的四个历史时期: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根本社会条件;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在四个历史时期的分论中,《决议》大体采用了主要任务、理论探索、实践成就的三段论结构。值得注意的是,《决议》全文一共出现了七次关于“飞跃”的论述。其中实践成就上有四次“伟大飞跃”——新民主主义革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理论探索上有“三次飞跃”——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次历史性飞跃”;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样就描绘了一幅百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恢宏的历史画卷。

《决议》关于离我们最近的第四个历史时期即“新时代”的论述篇幅最为厚重,其中尤为令人瞩目的是对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评价——“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二十一世纪马克思主义,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的飞跃”。这句话高度凝练地概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发展史、中华文化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鲜明地体现了习近平近年来念兹在兹、反复强调的长时段、宽视野、高站位、通古今的“大历史观”。其中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中华文化和中国精神的时代精华”的表述,是全新的重大的理论论断。十八大以来,中共中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必须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好”,习近平亦多次强调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至今年七月一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习近平更创造性地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内涵从“一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发展为“两个相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已为今次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定位的新表述做足了理论铺垫,亦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高度强调“文化自信”的绝佳映证。

来源:香港《文汇报》11月19日、20日“文汇论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