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王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编者按

如何深刻理解党的十八大以来统战工作形成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继续用好党克敌制胜、执政兴国、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中国新闻》报“学习贯彻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精神”理论专版本期刊发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导王珍的理论文章。

文章认为,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自觉铸牢。新时代,必须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面对现实,开辟通往未来的道路。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王珍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民族宗教教研室主任、教授)

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问题始终是关系祖国统一和边疆巩固的大事,是关系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的大事,是关系国家长治久安和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大事。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为了进一步做好新时代民族工作,2014年5月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把“中华民族”和“共同体”联系起来,提出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个概念,并在当年9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提出了“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和“积极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正式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2021年8月,中央民族工作会议进一步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纲”,“所有工作要向此聚焦”;2022年7月,中央统战工作会议再次强调,“必须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党的民族工作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一重大原创性论断成为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重要遵循和鲜明主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就是要引导各族人民牢固树立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建设牢不可破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客观依据,需要自觉铸牢、共同铸牢,促进海内外中华儿女团结奋斗,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历史根基,各族人民密切交往、相互依存、休戚与共,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

中华民族是有机的不可分割的整体。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我国各族人民交往交流交融,相互依存,形成了休戚相关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命运与共的多元一体格局。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深厚的社会历史根基和客观依据。

首先,自成一体的地理单元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产生的地理条件,历史上中国各民族共同开拓了祖国的疆域。中华民族的北面是沙漠、戈壁滩,西面和南面有帕米尔高原、喜马拉雅山、横断山脉等山脉,东面是大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环境。历史上,中国各民族都对祖国疆域做出了贡献。

其次,相互依赖的经济纽带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础,各民族共同发展了祖国的经济。我国自然地理整体呈西高东低态势,形成了多样化的气候环境和动植物生态群落,形成了一种天然分工、交流互鉴、相互依存的密切经济联系。少数民族为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比如今天我国的主要作物稻和麦,就是百越和西部少数民族先民首先栽培的。

再次,大一统的政治理念和格局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保障,各民族共同建设大一统。几千年来,中华民族始终追求大一统,并把它看作是“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义”。在中国历史上,无论哪个民族建鼎称尊,建立的都是多民族国家。一些少数民族政权,比如前秦、北魏、北周,位于东北的辽、金,蒙古族建立的元、满族建立的清等,对奠定中国版图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最后,丰富灿烂的中华文化成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土壤,各民族共创共享共传中华文化。正是在对大一统的维护和追求中,各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辉煌灿烂的中华文化。我国文化宝库中的诗经、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既有大量反映少数民族生产生活的作品,也有大量少数民族作者的创造。

正是我国历史演进的这个特点,造就了我国各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谁也离不开谁的多元一体格局,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深厚历史根基和客观依据。

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中国各民族诞生、发展、交融并共同缔造统一国家的历史,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自觉铸牢

中华民族本身是一个共同体,强调作为共同体的中华民族,彰显了中华民族的自我认识、自我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民族发展的自然结果。中国历代奉大一统为正统,所谓“正统”,源自《公羊传》“君子居大正”、“王者大一统”。在中华民族历史中,从秦汉到隋唐,再到元明清,这三次统一每一次都比上次范围更广、力度更强、吸纳进来的民族更多。中华民族作为一个共同体,不但是一个历史的自然过程,更是各民族有自觉地推动。历史上,诸多民族的中央政权都把努力实现国家统一、增进中华民族整体利益作为最高治理目标。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空前融合,中华民族意识空前高涨。中华民族成为一个近现代意义上自觉的稳定共同体。甲午战争爆发的1894年,孙中山第一个喊出“振兴中华”这个响亮的口号。全面抗战大大增强了中国各族人民不分你我的“中华民族”的认同感。新中国的成立、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奠定了更为深厚的政治、经济、文化的根基。新时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历史的自然客观基础,更需要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这一历史进程中。新时代,党中央多次强调,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民族工作的主线,再次彰显出建设中华民族共同体的高度自觉。

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共同铸牢

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历史、建设现实、开辟未来。一部厚重的中国史,就是中华民族从自在走向自觉,凝聚力向心力日益增强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断增强、不断深化的历史。

正是在长期的历史进程中,各族人民深刻认识到,中华民族是一个命运共同体,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在近代反侵略、反分裂的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各族人民,经过艰辛探索和艰苦斗争,共同缔造了新中国,实现了国家的高度统一和各民族的空前团结,开辟了历史的新纪元。中华民族也实现了自身的变革,从一个自在的民族,变成了一个自觉、自信、自新的民族,拥有了全新的意义,成为中国各民族的普遍认同和根本归属。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必须发挥统一战线的作用。促进中华儿女大团结,是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的历史责任。2022年中央统战工作会议指出,统一战线是团结海内外全体中华儿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法宝。在民族工作方面,就是要以铸牢中华民族意识为主线凝聚共识。新时代,必须共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树立正确的历史观,面对现实,开辟通往未来的道路。

来源:《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