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第一时间推动中共二十大精神“三进”,将中国式现代化伟大实践融入课堂,在学员中掀起学习宣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热潮,10月24日,第47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在中央社院开展“聚焦重点、认真履职,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学习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学员论坛。学院党组成员、教务长徐绍刚出席活动。培训班七名学员围绕学习中共二十大精神这一主题,结合工作实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领域,不同的专业,就如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发言。
九三学社广东省惠州市委会副主委,惠阳区政协副主席,惠阳区工业和信息化局副局长余丹:在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人民政协应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专门协商机构的作用,发挥联系广泛、人才荟萃、协调灵活的独特优势,深入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巩固和发展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智慧和力量。
民建重庆市委会委员、涪陵区委会专职副主委黄鲁:中共二十大报告为新型政党制度指明了方向,各民主党派必须肩负起新的历史使命,与时俱进加强参政党建设,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助力中国式现代化。民主党派成员不能做中国式现代化的旁观者,而是要当好亲历者、实践者、维护者和捍卫者。
民建上海市浦东区委会副主委,上海浦东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闫晓慧:中共二十大报告擘画了中国发展蓝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生机。通过在中央社院的理论学习,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为发展中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作为一名长期工作在国资改革一线的民主党派成员,我要努力围绕中国式现代化,将企业发力的基点牢牢锚定在国家战略需要上,成为担当实干的践行者、攻坚克难的奋斗者。
农工党江西省委会委员、南昌大学委员会副主委,南昌大学档案馆馆长邹锦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二十大报告中提出“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在“文化自信”的基础上提出了“文化自强”的文化强国战略。作为一名在高校工作的民主党派成员,我们必须深刻意识到,推进文化自信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这需要我们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协同发力。
九三学社东华大学委员会副主委,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沈滨:将中共二十大报告中与民生、环境有关的主题与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结合起来看,我们未来治国理政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要不断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成为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这也是实现中国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的必经之路。中国企业在未来的发展中,要提高认识,履行承诺,在环境问题上担负起自身的责任与义务。
九三学社重庆市永川区委副主委,重庆市农业科学院特色作物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杜成章:中共二十大报告指出,要“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有效彰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现实价值,真正凸显了中国共产党胸怀“国之大者”的为民情怀。在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方面,民主党派可以从积极助推老龄人力资源开发、积极推动健全配套政策措施、积极协助构建养老服务体系三个方面贡献智慧和力量。
致公党党员、天津城建大学能源与安全工程学院院长杨斌:推动绿色发展,要坚持绿色节约的生活方式,积极推动全面电气化;要大力发展光伏、生物能源等新型能源系统,可以把建筑表面光伏安装率作为绿色建筑评估指标,积极落实“光储直柔”新型建筑配电系统,积极建设智能充电桩;要积极建设沿海核电火电及工业余热的海水淡化水热联产工程,开展大规模跨季节储热工程研究和示范;要制止大拆大建行为,严格控制管理空调装置拆除和维修中的工质泄露。
主题演讲发言后,七名学员还就如何实际理解当下中国式现代化、如何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如何将人才与文化建设有机融合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交流探讨。翁贺凯、杜玉芳、王江燕等学院教师对学员的发言进行了点评。
论坛由第47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班长,九三学社北京市委会委员、中国社科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室副主任万相昱主持。
供稿:湛杨、何玲、刘辉
摄影:赵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