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中央社院的特色教学品牌,“共识大讲堂”自2019年创办以来,就成为学院的教学常态之一。近期,学院邀请了大卫·弗格森、王清雷、仝小林等名师大家做客共识大讲堂,讲授中医、音乐、中华文化海外传播等多领域知识,受到学员们的普遍欢迎。来一起看看他们在共识大讲堂上都讲了什么吧:
大卫·弗格森: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
近日,中国外文局外文出版社荣誉英文主编,《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英文改稿专家,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大卫·弗格森(David Ferguson)做客中华文化学院共识大讲堂,以“中国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为题作专题讲座。中华文化学院第一副院长吉林会见大卫·弗格森,学院秘书长徐永全参加会见。在院学习的第48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第20期民革中青年干部培训班、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培训班、归侨侨眷代表人士培训班等共230名学员现场聆听讲座。
大卫·弗格森表示,习近平总书记给外文出版社的外国专家的回信对外国专家来说是极大的鼓励,更加坚定了他们从事让世界读懂中国工作的信心。他从分析当前国际政治环境入手,列举了中国在对外话语体系建设上面临的语言障碍、结构问题和文化差异,并根据自身研究和实践经验,给出了跨越障碍、化解问题和弥合差异方面的建议。他认为,在对外宣传上要注意克服程式套路,不断增强语言的创造力和亲和力,运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语言和丰富多样的平台载体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的故事。
讲座现场的气氛十分热烈,大卫·弗格森向学员们分享了做好对外宣传工作的成功案例和具体技巧,部分学员与大卫·弗格森用中英双语进行了互动交流。学员们纷纷表示,本次共识大讲堂内容丰富,讲授生动,对于增强对外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国共产党故事的信心,加强国际传播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具有很好的启发和借鉴作用。
王清雷:聆听中华文明的历史乐音
近日,中国音乐史学会副会长、中国艺术研究院音乐研究所研究员、海昏侯墓音乐考古专家组组长王清雷做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共识大讲堂“中华文明”系列讲座,以“聆听中华文明的历史乐音”为题,为第48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第三期全国社会主义学院骨干教师培训班等班次授课。中央社院党组成员、教务长徐绍刚课前会见王清雷,并为其颁发中华文化学院客座教授聘书。
王清雷结合自身参与海昏侯墓音乐考古的经历,讲述了海昏侯墓出土的钮编钟试奏工作。他表示,我国考古出土的编钟和编磬等礼乐重器是我国古代音乐文化、礼乐文明的物化与重要载体,是中国几千年来高文化、高艺术、高科技的产物,海昏侯墓钮编钟就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之一。我们要认识到充分认识其功能属性,在遵守国家文物保护法与保证文物安全的前提下,用音列完整、音高准确的海昏侯墓钮编钟来试奏乐曲,让这些静态的乐器类音乐文物动起来。这是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文物活起来”重要指示的重要举措,是建立文化自信的时代需要,也是增强中国考古学在国际考古学界影响力的有效手段,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文化意蕴和学术价值。
仝小林:象思维与中医传承创新
近日,中国科学院院士,国家中西医结合医学中心主任仝小林做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共识大讲堂,以“象思维与中医传承创新”为题,为第48期民主党派干部培训班、统一战线学博士研究生班等相关班次学员作报告。中央社院党组成员、教务长徐绍刚会见仝小林并主持讲座。
仝小林从中医创新的源泉、中医传承、中医原始创新路径和运用现代科技揭示创新成果原理等方面,讲述了象思维在中医传承创新中的地位作用、实践应用和理论支撑。他介绍了创立态靶辨治理论等大量实例,认为象思维来源于认识自然之理,化自然之理为中医之理是中医理论之根本,也是中医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在象思维指导下,中医始终从宏观整体角度看待病与人、人与环境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中医理论在临床应用过程中不断修正,在科学理论上也不断得到表型组学等提供的模型支撑和方向性指导。
徐绍刚在主持讲座时介绍了仝小林院士的学术成就,他表示,仝小林守正创新,会通中西,用几十年的研究和实践,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高度审视并推动中医中药发展,坚持推动形成“以文养医,以医代药,以药兴产,以产惠民”的中医药发展新格局。在新冠疫情期间,仝小林院士作为国家中医医疗救治专家组组长、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疫病防治专家委员会组长、中央援港抗疫专家组组长,不辞辛劳,一路奔波,连续参与多起局地疫情处置,牵头制定三至十版国家新冠病毒感染中医方案,为中医药参与疫病防治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他希望广大学员通过本次讲座,学习仝小林院士仁心仁术,救死扶伤,守正创新,攻坚克难的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各自的岗位上建功立业,为以高质量发展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而团结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