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凝聚共识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25年春季学员论坛侧记
尹李梅
“您认为民主党派后续对毕节的帮扶会有什么变化?”“培养‘复合型人才’,应如何解决院校评价侧重理论知识和企业看重实操能力之间的矛盾?”“心理健康筛查系统如何与学校现有心理辅导体系衔接?”……听完台上学员的分享,台下学员积极提问,不仅关心“做了什么”,还关注“如何做得更好”。
这是3月27日,中央社会主义学院2025年春季学期学员论坛的生动一幕。论坛以“坚定信心谋发展 团结奋进新征程”为主题,来自第52期民主党派干部进修班、培训班的8名学员代表,分享了本次参训学习的体会与收获、自身研究领域以及参政履职工作经验,激发了在场学员的互动热情。
学员发言中有助力地区发展的经验。民建贵州省委会副主委、贵州财经大学工商管理学院院长刘良灿教授介绍了8个民主党派“组团式帮扶”毕节的整体情况和特色做法,分析了他们如何帮助毕节完成由“试验区”到“示范区”的飞跃;民革浦东新区委员会副主委徐军介绍了浦东新区首创的跨党派“建言献策联谊会”,分享了浦东新区将党外智慧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政策的经验;致公党江苏省委会直属工作委员会委员、南京艺术学院传媒学院副教授严宝平讲述了致公党江苏省委会的品牌项目——“致福工程”的实践故事,介绍了民主党派如何通过文旅创新服务带动乡村振兴。
学员发言中也有用科技赋能传统产业升级的探索。九三学社宜宾市委会委员、宜宾学院副院长覃凤清分享了产教融合、人工智能与数字经济、技术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产教深度融合实践,联合技术团队、茶学专家共建智慧茶园,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化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尝试;民盟上海市委会常委、上海电机学院副院长王宏志介绍了智能纤维催生纺织新质生产力,助力传统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和策略。
学员发言中还有教育领域的创新举措。民进黑龙江省委会副主委、牡丹江大学副校长姜涛介绍了黑龙江边境职教模式,分析了他们破解边疆人才外流困局的思考与尝试;农工党中央乡村振兴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山东省未来智能产业研究院理事长张明勇介绍了开发青少年心理健康筛查系统、构建“家校社”联动干预机制公益行动的创新实践;民革江西省委会副主委、江西省科协主席徐景坤分享了从本职工作获得启发、写出一条被全国政协采纳的社情民意信息的故事。
“大家的发言充满了新气象、新思考、新探索,既有扶贫济困服务社会的温暖守护,又有为国育人助力产业的责任担当,还有凝心聚力勇于创新的先行先试。他们发言时,我看到他们眼里闪烁的光,透出了对自己工作的热爱与投入。”本次论坛主持人、农工党党员吴文娜表示。
“8位学员的分享使我深受启发。作为一名民建会员和苏州工信的干部,我将以此次培训为契机,积极学习理论知识,结合大家的经验分享提升自身履职水平,努力做新时代多党合作事业的践行者、苏州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推动者。”民建会员陆科杰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思想在交流碰撞中产生共鸣与升华,进而对今后实际工作起到指导作用。学员论坛正是中央社院开展共识教育的手段之一。”学院统战理论教研部统战理论与政策教研室负责人在点评时表示。据介绍,作为中央社院持续推进统战教学工作改革创新的具体举措,举办学员论坛的初衷在于让不同班次的学员围绕同一个主题相互探讨、不断提高,成为大家交流思想、凝聚共识的重要平台。从2018年春季学期开始,这一形式受到了广大学员的欢迎。
来源 | 《中国新闻》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