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会主义学院
中华文化学院入口

6月15日—7月5日,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别是习近平文化思想,中华文化学院(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第六期中华文化专题培训班,邀请历史文化领域的名师大家来院授课。该班次是中华文化学院特色品牌班次,目前已举办六期,学员为地方中华文化学院和在京涉文化领域战略合作单位的业务骨干。下面,让我们一起回顾部分精彩课程内容。

曲青山: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

7月2日,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院长曲青山做客中华文化学院“共识大讲堂”,以“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为题作报告。报告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书记、第一副院长黄守宏会见曲青山。

曲青山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伟大实践中形成并不断深化发展的,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这一重要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我国文化建设举什么旗、走什么路、坚持什么原则、实现什么目标等根本问题,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构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曲青山从把握好习近平文化思想相关的几个问题、全面领会习近平文化思想的丰富内涵两个方面进行归纳总结。他表示,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一个不断展开的、开放式的思想体系,要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谋划和部署作为一个整体来认识和把握,在学习领会中结合工作实际,创造性地抓好贯彻落实。

何建明:追溯血火征程 铸就初心丰碑

6月17日,著名作家、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获得者何建明,以“中国共产党的初心是如何铸造出来的”为题,以其深入挖掘革命历史的力作《炼狱》为基础,为第六期中华文化专题培训班作讲座。

授课期间,何建明回顾了其长篇报告文学《炼狱》的创作缘起、史料研究、线索追溯等内容。他表示,息烽集中营是多数“红岩”烈士们英雄事迹的发源地和磨就地,息烽集中营的艰苦环境造就共产党人革命信念、斗争精神、斗争艺术,他还就此提炼出了“炼狱精神”,把炼狱看作“炼玉”。他表示,“如果没有息烽集中营,红岩故事和红岩精神就不完整,所以我必须写下来”,要“拂去历史的尘埃,让革命先烈立起来、站起来、走到我们中间……”“他们用自己对党的绝对忠诚经受了敌人设下的各种考验,最终呈现的是共产党人和革命者的信仰与忠诚。”

何建明表示,“通过故事的讲述,我们能看出共产党人在面对‘如何做一个人,一个革命的人,一个有信念的革命人’时做出的伟大抉择。”他强调,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并非凭空而来,而是在近代中国寻求救亡图存的艰难探索与血与火的残酷斗争中熔铸而成。中国共产党在上海建党,根植于历史的选择、阶级的选择、地域的选择、时代的选择。上海因其独特的开放环境、工人阶级的壮大、进步思潮的汇聚以及军阀统治下尖锐的社会矛盾,成为孕育党的摇篮;同时,国际共产主义的滋养同样关键,列宁领导的苏俄不仅通过《对华宣言》传递了道义支持,更在旅俄华工(如任辅臣领导的“中国团”)中点燃了革命火种,并通过与刘峻周、李富清等中国革命者的直接联系产生了深远影响。

何建明认为,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诞生与早期斗争具有开创性意义,无数先烈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最可贵的初心和信仰。这份初心和信仰,是中华民族争取自由解放、勇于探索创新、闪耀人性光辉的英雄史诗,是最宝贵的精神遗产,将永远激励后人前行。

蒙曼:行走国之大道,礼赞中华文明

6月17日,中华全国妇女联合会副主席、中央民族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蒙曼,为第六期中华文化专题培训班作“行走国之大道,礼赞中华文明”专题讲座。

讲座中,蒙曼从走过的道路,行走这些道路的感受,即将要走的道路三个方面进行讲述,回顾了她沿着G219国道行走的经历。她一路从广西行走到新疆,实地探访我国西南、西北边疆沿线的民族生态、百姓生活、国防建设、对外交往。她带领学员领略广西的秀美、云南的炫美、西藏的壮美、新疆的大美,共同欣赏脍炙人口、流传至今的古诗词。

行走途中,让蒙曼感触最深的是,连续的历史、有力的领导,对于边疆的巩固、民族的团结、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这是一条“有形的道路”,借助有形的道路,各民族可以进行广泛的交往交流交融,社会才能更好地发展;这是一条英雄之路,从抗战时期到对越自卫反击战,路上一直有中华儿女保家卫国的动人故事;这是一条交融之路,从海上丝绸之路到茶马古道,唱响了各民族儿女交往交流交融的深情赞歌。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与现实,更像“无形之路”,体现了各民族为中国式现代化团结奋斗的生动实践,推动着中华各族儿女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我们仍然走在路上,这条路,道阻且长,行则将至。”她表示,伟大时代给我们提出新的命题,也赋予我们新的能量,我即将行走丝绸之路,领略国内外更多人类文明的魅力,更希望走出一条人类文明交往交流交融的大通道。

王巍: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

6月24日,著名考古学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首席专家、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王巍研究员做客中华文化学院“共识大讲堂”,给学员带来了一场生动深刻的“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成果”讲座。2022年5月27日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进行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王巍研究员就这个问题进行讲解,提出了工作建议。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作为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联合全国近百家科研机构、约400位学者,历时20年通过多学科交叉技术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脉络,聚焦黄河、长江及辽河流域距今5500-3500年文明进程。

王巍着重剖析了“文明社会”标准,区分了“起源”与“形成”的概念差异。他介绍了多项重大考古发现,浙江上山遗址万年稻作遗存证实中国为稻作文明源头,跨湖桥“中华第一舟”彰显八千年前中国的航海技术,河姆渡文化器物揭示中国早期的精神信仰体系等。他表示,据研究显示,红山文化构建了完整的祭祀体系,双槐树遗址发现了天文崇拜遗迹,良渚文化则展现出完备的水利系统和早期国家形态,这些发现突破了国际学界对文明形成的传统认知框架,揭示了中华文明起源阶段多元融合特质。他认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研究成果不仅以考古实证了中国百万年人类史、万年文化史与五千多年文明史,更为世界文明研究提供了新范式。

供稿 | 管璇悦,人民日报总编室编辑;陈佳冉,人民出版社副编审(均系第六期中华文化专题培训班学员)。